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9月4日-9日在北京举行。服贸会是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性展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今年,建筑服务专题首次亮相服贸会,展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深度融合,全新赋能传统建筑建造的行业趋势。
什么是智能建造?智能建造将给我国建筑业带来哪些变革?近日,人民网房产频道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
丁烈云认为,智能建造是把智能技术与先进的建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一种新的建造模式。今后,建筑业朝融合基建发展,利用智能技术将给建筑行业带来一系列的变革——产品形态数字化、经营理念的服务化、市场形态的平台化,以及建造方式的工业化、行业治理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吴晓琴摄
以下为专访全文:
人民网房产:目前我国智能建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丁烈云:要实现智能建造首先必须要有数字建造。数字化是智能化的一项基础,智能建造首先必须要有数字建造,在数字化方面,我们正处于起步的阶段,目前发展势头很好。现在,人工智能的算法都是通过深度学习来的,深度学习必须要有数据,因此数据的积累非常重要。打造智慧城市或者是智能工厂,首先必须要有数字化,实现数字城市,然后通过物联网,把各种建造的要素进行泛在的感知,通过泛在感知获得大量的数据。
在建设行业,人工智能需要感知什么?即感知生产要素:人、机、料、法、环。“人”就是人类,“机”就是工程机械,“料”就是材料,“法”就是工法,“环”就是周围的环境。甚至包括“品”,即最后的建筑产品。人工智能需要把这些要素进行泛在的感知,获得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优化,才能够指导施工。
人民网房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应用?
丁烈云: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比如数字化建筑设计。建筑产品和工业产品不一样,工业产品是先进行设计,设计后进行仿真,仿真以后形成工业数字样机,经过修改调整然后再量产。建筑往往只有一次机会,所以一些建筑产品会留下很多遗憾。现在通过数字化设计技术,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发现把建设阶段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把不合理的、错误的设计,通过数字化的模型找出来,并不断地进行优化。这样就使得建筑工程少留遗憾,甚至是不留遗憾。
人民网房产:目前,实现智慧建造存在哪些技术问题?
丁烈云:在工程软件技术方面,我们应该要“补短板”。在数字化建模的时候通常用的BIM模型,通常使用的是国外的一些软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与国外软件相比还有差距,这就是被“卡脖子”了。数字化建模技术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图形引擎。现在国家也非常重视,比如中国建研院现在也有了图形引擎。国家要重视工程软件的研发,给予支持,还要将这些工程软件推向市场,营造好的软件生态。此外,还要尊重开发者知识产权的权利。
在工程物联网技术方面,我们要“扬长项”。我们国家的物联网产业已经比较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同时我国有很多的工地,这也就意味着就有了丰富的工程大数据,这是我们在发展工程物联网技术方面最大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基础,把物联网的技术移植到工地上来,提高工程效率,帮助工程技术发展,促进工程机械升级,提高智能化水平。
人民网房产:近年来,绿色发展与智能建造这两个词是建筑建造业频出,两者是什么关系?
丁烈云:智能建造目的是交付绿色工程产品,绿色建造的实现过程则需要智能化、数字化建造技术的支撑。二者从本质上是一致的,实现方式则是殊途同归。智能建造具体目标有三个,一是以用户为本,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使用户的生活环境更美好、工作环境更高效;二是提升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性,实现节能减排、再生循环;三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智慧的本质应该是与自然生态、社会文化以及用户需求的体验相适应的,这样才能够构成绿色与智能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智能建造是为绿色产品服务的。智慧建造为的是提高建筑产品的功能,提高建筑产品的品质,绿色和健康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在阿姆斯特丹有一幢边缘楼,装了2.8万个传感器,建筑阳面都是太阳能板,产生的电量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可以放到大能源网上供其他建筑使用。通过2.8万个传感器,来调节室内温度,让人舒适的同时又能够节能。
人民网房产:在智能建造的助力下,建筑产品的未来是什么样?
丁烈云:未来的建筑产品可能成为智慧空间,像手机终端一样,有着强大的功能。在工程设计方面,有一些智能设计人工是画不出来。例如北京的大兴机场,顶部曲面造型非常复杂,这个曲面有自己的内在的逻辑,但是这个逻辑不是欧几里得的平直几何逻辑,属于黎曼几何,黎曼几何逻辑曲率大于0,所以,人没有办法画出来,只能用计算机生成,这就是数字化的设计,也可以叫做智能化的设计。在工程的建造方面,未来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将真的成为可能。